Image

河北省涿州市委书记赵敏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编辑:2025-10-11 19:16:41

分类:学习园地

阅读:9


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保定涿州市考察时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希望乡亲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加快恢复重建、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涿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构建以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共同繁荣为特征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强产业、促升级,打造城乡发展“金钥匙”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产业支撑,产业扎根、就业稳定、收益共享,城乡发展才能持续向好。而城乡产业融合关键在于城乡产业链的双向有机融合,用城市的市场、技术、人才等优势,放大乡村“土特产”优势,推动乡村产业链升级。涿州市立足县域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畅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通道,在*乡村既有要素资源潜能的同时,力促城市人才、资金、技术入乡更顺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坚持科技兴农,新质生产拓新境。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带动。涿州市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契机,先后投入23.5亿元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农业科技创新港建设,连续两年在省评价中获得第一。聚焦做强食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和猪全产业链等产业,培育引进牧原、翔天、原子高科、华大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6家。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运用模式动物、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平台,召开第三届猪模型国际会议暨现代生物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发布农业科技成果415项。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博士农场”、科技驿站、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等作用,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高花青素全株紫玉米亩均效益超3000元,带动了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涿州市实现全域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坚持做优特色,提高质量强品牌。农村,是城市的“菜园子”。涿州市通过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菜园子”产品供给充足、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让居民拎稳“菜篮子”,农民鼓起“钱袋子”。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成高标准农田48万亩,实现全域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推进适度规模土地流转,扩大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传统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先后打造精品果蔬、优势食用菌、高端花卉苗木、特色水产鲟鱼等7个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现代农业园区6家。拓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积极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示范点典型经验,认证绿色有机企业11家。充分利用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盯好北京“菜篮子”,建好京南“菜园子”,积极推进涿州净菜进京,叫响“涿州贡米”、“邵村香米”、“茸先生”、“中仁润民”吊秧西瓜等涿州特色品牌,推动涿州农产品品牌成色更足、招牌更亮、声誉更高。

坚持农文旅融合,多元赋能增活力。农村,也是城市的“后花园”。涿州市把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依托丰富的医养资源、人文历史和田园风光,创新探索“特色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医疗康养”四位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后的三义宫、清行宫等“新十景”集中亮相,原木森林微度假综合体、杉林部落、野鸭湖农业嘉年华等省级星级休闲园区丰富了城市居民的周末生活。非遗技艺线下互动体验课程,让游客亲身参与鸟笼编制、蛋雕、花丝镶嵌等非遗制作过程,感受涿州文化深厚魅力,提升旅游项目文化内涵与*吸引力。“胡良之上”等455套保定小院,吸引着京津退休老年人来涿长租居住。农民以土地入股、房屋租赁等形式参与项目运营,获得了更多收益。2024年,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65元,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涿州市委书记赵敏涛(左)调研草莓种植基地。

强设施、促提升,绘就城乡一体“新画卷”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群众生活便利、提升生活质量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便捷性和幸福感、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涿州市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时序,求真务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全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城乡规划统筹实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保持历史耐心,做好长远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涿州市以批复的《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指南,打造主城区与北部新城双轮驱动,建成区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的“双50”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积极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土地利用程度、村民意愿、发展条件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村庄规划,避免“千村一面”,推动乡村多样化发展。

交通路网互联互通。交通,是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物资经济*运输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涿州市立足当地,面向北京,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京雄高速涿州段、大兴国际机场涿州城市航站楼建成投用,北京良常路、长双路与涿州贯通,通勤高铁、定制快巴等开通,实现与北京形成“半小时通勤圈”。投入2.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42.4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大幅提升,农村交通出行条件显著改善。

和美乡村内外兼修。和美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涿州市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一方面,不断完善农村基础硬设施,加快补齐饮水、通信等短板,完成厕所改造5.1万座,402个村全部实现通自来水、5G网络,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成功创建70个省级和美乡村、7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初步建成环京特色文旅和美乡村示范区。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精神软环境,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造“理响涿州”特色宣讲品牌,开展各类宣讲近万场,组织“365百姓故事汇”“大地飞歌·四季村晚”等特色文艺文化活动千余场,推动*文化直达基层。

强服务、促民生,织密城乡共享“幸福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涿州市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导向,着力健全更广覆盖、更高质量、更加均衡、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每一位涿州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均衡配置*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回应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期盼,涿州市顶层部署明方向,细节谋划抓落实,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摆在突出位置,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引入北京等地*教育资源,*提升涿州教育水平。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组织40所学校19名校长124名教师城乡交流轮岗,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12.7亿元,新改扩建学校31所,*提升教育装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涿州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优化普惠医疗服务。为涿州人民提供可及的*医疗服务,让基层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一道必答题。涿州市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943家,“保北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周边县市300多万人口。加速医联体建设,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诊疗服务。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免费体检等惠民工程,真正让群众更有“医”靠,幸福更牢靠。

健全兜底保障体系。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民生保障需求的兜底保障体系,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涿州市坚持保基本、促公平,让发展成果有效惠及困难群众。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宣传精准度和可及性,调动城乡居民主动参保意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为居民养老医疗筑牢保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把养老服务网织得更密更牢,建有13家养老院、272个村级互助幸福院、4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稳稳兜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大决策事关全局、关系长远。涿州市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城乡融合的蓬勃姿态,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涿州新篇章。

(作者系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委书记)

Image

河北省涿州市委书记赵敏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编辑:2025-10-11 19:16:41

分类:学习园地

阅读:10


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保定涿州市考察时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希望乡亲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加快恢复重建、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涿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构建以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共同繁荣为特征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强产业、促升级,打造城乡发展“金钥匙”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产业支撑,产业扎根、就业稳定、收益共享,城乡发展才能持续向好。而城乡产业融合关键在于城乡产业链的双向有机融合,用城市的市场、技术、人才等优势,放大乡村“土特产”优势,推动乡村产业链升级。涿州市立足县域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畅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通道,在*乡村既有要素资源潜能的同时,力促城市人才、资金、技术入乡更顺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坚持科技兴农,新质生产拓新境。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带动。涿州市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契机,先后投入23.5亿元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农业科技创新港建设,连续两年在省评价中获得第一。聚焦做强食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和猪全产业链等产业,培育引进牧原、翔天、原子高科、华大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6家。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运用模式动物、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平台,召开第三届猪模型国际会议暨现代生物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发布农业科技成果415项。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博士农场”、科技驿站、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等作用,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高花青素全株紫玉米亩均效益超3000元,带动了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涿州市实现全域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坚持做优特色,提高质量强品牌。农村,是城市的“菜园子”。涿州市通过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菜园子”产品供给充足、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让居民拎稳“菜篮子”,农民鼓起“钱袋子”。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成高标准农田48万亩,实现全域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推进适度规模土地流转,扩大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传统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先后打造精品果蔬、优势食用菌、高端花卉苗木、特色水产鲟鱼等7个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现代农业园区6家。拓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积极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示范点典型经验,认证绿色有机企业11家。充分利用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盯好北京“菜篮子”,建好京南“菜园子”,积极推进涿州净菜进京,叫响“涿州贡米”、“邵村香米”、“茸先生”、“中仁润民”吊秧西瓜等涿州特色品牌,推动涿州农产品品牌成色更足、招牌更亮、声誉更高。

坚持农文旅融合,多元赋能增活力。农村,也是城市的“后花园”。涿州市把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依托丰富的医养资源、人文历史和田园风光,创新探索“特色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医疗康养”四位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后的三义宫、清行宫等“新十景”集中亮相,原木森林微度假综合体、杉林部落、野鸭湖农业嘉年华等省级星级休闲园区丰富了城市居民的周末生活。非遗技艺线下互动体验课程,让游客亲身参与鸟笼编制、蛋雕、花丝镶嵌等非遗制作过程,感受涿州文化深厚魅力,提升旅游项目文化内涵与*吸引力。“胡良之上”等455套保定小院,吸引着京津退休老年人来涿长租居住。农民以土地入股、房屋租赁等形式参与项目运营,获得了更多收益。2024年,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65元,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涿州市委书记赵敏涛(左)调研草莓种植基地。

强设施、促提升,绘就城乡一体“新画卷”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群众生活便利、提升生活质量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便捷性和幸福感、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涿州市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时序,求真务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全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城乡规划统筹实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保持历史耐心,做好长远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涿州市以批复的《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指南,打造主城区与北部新城双轮驱动,建成区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的“双50”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积极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土地利用程度、村民意愿、发展条件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村庄规划,避免“千村一面”,推动乡村多样化发展。

交通路网互联互通。交通,是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物资经济*运输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涿州市立足当地,面向北京,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京雄高速涿州段、大兴国际机场涿州城市航站楼建成投用,北京良常路、长双路与涿州贯通,通勤高铁、定制快巴等开通,实现与北京形成“半小时通勤圈”。投入2.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42.4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大幅提升,农村交通出行条件显著改善。

和美乡村内外兼修。和美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涿州市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一方面,不断完善农村基础硬设施,加快补齐饮水、通信等短板,完成厕所改造5.1万座,402个村全部实现通自来水、5G网络,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成功创建70个省级和美乡村、7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初步建成环京特色文旅和美乡村示范区。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精神软环境,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造“理响涿州”特色宣讲品牌,开展各类宣讲近万场,组织“365百姓故事汇”“大地飞歌·四季村晚”等特色文艺文化活动千余场,推动*文化直达基层。

强服务、促民生,织密城乡共享“幸福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涿州市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导向,着力健全更广覆盖、更高质量、更加均衡、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每一位涿州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均衡配置*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回应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期盼,涿州市顶层部署明方向,细节谋划抓落实,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摆在突出位置,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引入北京等地*教育资源,*提升涿州教育水平。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组织40所学校19名校长124名教师城乡交流轮岗,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12.7亿元,新改扩建学校31所,*提升教育装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涿州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优化普惠医疗服务。为涿州人民提供可及的*医疗服务,让基层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一道必答题。涿州市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943家,“保北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周边县市300多万人口。加速医联体建设,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诊疗服务。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免费体检等惠民工程,真正让群众更有“医”靠,幸福更牢靠。

健全兜底保障体系。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民生保障需求的兜底保障体系,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涿州市坚持保基本、促公平,让发展成果有效惠及困难群众。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宣传精准度和可及性,调动城乡居民主动参保意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为居民养老医疗筑牢保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把养老服务网织得更密更牢,建有13家养老院、272个村级互助幸福院、4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稳稳兜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大决策事关全局、关系长远。涿州市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城乡融合的蓬勃姿态,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涿州新篇章。

(作者系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委书记)

Image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

Image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Image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