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共振:解码文化产业,链接未来发展 ——基于湖南武冈与河北蔚县的实践探索
编辑:2025-10-11 16:07:13
分类:振兴论坛
阅读:16次
地域禀赋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地域特质有很大关系。湖南省武冈市、河北省蔚县基于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产业发展现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发展思路。由于发展差异显著,其为研究我国南北方不同区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施文化产业带动作用的方式提供了典型案例。武冈位于湖南西南部的丘陵地带,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量为1400.8毫米,“六山三田一分水”的农耕格局孕育出了楚湘文脉、稻作民俗、红色记忆交融的多样性文化产业资源,但是其资源散落度较高。蔚县位于冀西北的山间盆地,降雨量仅为380毫米,蔚县曾作为古代边塞重镇、军事要塞,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边塞题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量的边塞军事遗存——保存完好的345座明清古堡。

从产业基础看,武冈市“小作坊多、龙头企业少”,主攻水稻种植、卤菜加工两大传统产业,2023年出口总额达5066万美元,带动就业约5万人,“小作坊多、龙头企业少”是现实局面;蔚县“小作坊多、龙头企业少”,杂粮种植、手工艺品俱佳,其中剪纸年销售收入过亿、人数超3万的形成产业化规模,“小作坊多、龙头企业少”已然成为主导优势产业。不论武冈市还是蔚县都是立足于本地特色开展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对于产业模式的塑造功能。
产业筑基:差异化集群模式的构建
产业筑基是实现文化赋能的前提,武冈、蔚县则采用不同方向上的多元整合与稀缺深耕来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武冈依托农耕文化资源推进资源整合和集群化开发,在历史街区西直街打造一个古建筑,吃一盘武冈卤菜、听一段丝弦戏的招牌式业态——展示、体验相融合,节展期间日客流量近5万人次。将武冈的文化景点串成一条线,将主题为武冈行的12枚集邮品装进武冈博物馆,满足旅客短途、高频的出行习惯,将景区文物、传统建筑串联成一处集群化、游客易带走易体验的网红打卡地。开展“一村一品”示范创建行动,九塘村屈原文化节销售农产品20万元、木瓜桥村红色研学接待队伍30个、浪石村修复古建筑配套建设乡村旅游公路,打造三类具有历史型、红色型和民俗型不同类型村落协同发展的格局,卤菜产业打造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服务的“三统一”模式,吸纳小作坊加盟,截至目前2023年卤菜总产值48亿元,带动就业5万人,武冈丝弦年演出100余场,“卤菜+丝弦”是非遗产业的载体。
蔚县围绕边塞文化资源做文章,依托以剪纸为代表的品牌非遗实现了县经济快速发展,其中以剪纸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夜游古堡”链条,村里办起11家剪纸厂,带动364人脱贫,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全县剪纸年产值达到4亿元。把古堡资源植入和改造,用场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西古堡开发守城模拟、古装巡堡,年文旅收入超过2000万;暖泉古镇推出“夜游古堡”“夜游古堡”等项目,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打树花民俗结合实景演出《火树金花》提升品牌影响力,门票收入占古镇文旅总收入40%,游客又能拉动餐饮业、住宿业、文创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非遗保护利用为主导的非遗集群产业。
融合创新:价值拓展的路径差异
武冈重视“文化+”的各种不同业态跨界融合,而蔚县则重场景沉浸式、体验式。

武冈创新发展“文化+农业”,九塘村推出屈原研学、农事体验相结合产品,晏田乡桃花节加入丝弦汉服元素,预计为当地销售农产品增加50万元收入。“文化+工业”,卤菜行业运用自动流水线生产模式,联合直播带货帮助企业转换率达36%,并联合企业打造丝弦文创IP;“文化+服务业”,利用国潮快闪、灯光秀等新业态延长大豆坪假日旅游区游客停留时间到3.5小时,增加亲子水上项目、打造野奢露营地等手段丰富消费业态,打造综合型消费场所。
蔚县注重“古堡冰雪节”,提升体验的广度。剪纸工坊推出了古堡窗花体验项目,当年销售增加35%。《火树金花》加入了铁水冶炼观摩等环节,复游率达到20%。暖泉古镇开创了明代戍边生活沉浸式项目,与民宿结合给游客提供切身体验,西古堡充分利用影视剧IP,开展了军事研学活动,一年接待了50个批次。针对冬季短板,设法把“古堡冰雪节”打造成了“古堡冰雪节”的具体场景,将观光和民俗表演融入其中,2024年冬季游客数量增长了40%。
政策支持:类型化保障体系的构建
政策支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武冈实行协同型政策,设立卤菜专项基金180万元/年,兑现奖补资金1000万元/年,调动了社会资本力量加入街区、村落改造更新中来。通过推行“企业服务日”制度,帮助中小作坊,组建“门前十小”平台,每年组织开展7万余场文化活动等推动基层文化活起来。
蔚县采取聚焦型战略,通过立法,加大了对其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争取在2025年出台实施《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投资6000万元建打树花广场、建剪纸博物馆。设立1000万元文化传承专项资金,把剪纸列入职业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培训专业人才过千人,给予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一定税收和用地优惠,对非遗产品制定质量标准,发展电子商务渠道,完善产业生态。
产业赋能的深层价值:经济与精神协同提升
除此之外,文化产业还能助力经济增长,同时增强乡村的认同感以及向心力、凝聚能力等。
武冈市九塘村九成以上的村民为家乡的屈原文人而自豪,并且自愿传播屈原文化;木瓜桥村成立当地志愿者宣讲队;丝弦进入职业中专作为一门课程,并得到85%以上学员家长的认同。桃花节里超过六成村民参加了桃花志愿服务,在木瓜桥村出现矛盾纠纷同比下降了40%,这说明群众性的文化实践活动能影响乡风文明。

蔚县有剪纸、打树花等特色产业,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从业人员达到500余人,目前学徒是2019年的3倍;古堡修复时村民“修旧如旧”,纯属免费捐出旧砖;节日期间,每天服务人数在200人以上,村里有近九成的村民自觉地为乡亲们当起义务讲解员,“古堡文化宣讲队”成了村子里*受欢迎的一支队伍。
结论与启示
从地域性看,武冈属于自然禀赋高的多样性地区,而蔚县属于自然禀赋低的单一性区域。二者的结合点是:文化转化为产业动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业态融合和联动资源形成业态组合提高综合效益,场景沉浸和打造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基于本地特色和文化提炼挖掘适合政策措施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增效+居民参与的增收模式是路径选择;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武冈需要继续梳理提炼当地特色文化符号;蔚县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培育年轻人加入数字化和传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北共振:解码文化产业,链接未来发展 ——基于湖南武冈与河北蔚县的实践探索
编辑:2025-10-11 16:07:13
分类:振兴论坛
阅读:17次
地域禀赋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地域特质有很大关系。湖南省武冈市、河北省蔚县基于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产业发展现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发展思路。由于发展差异显著,其为研究我国南北方不同区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施文化产业带动作用的方式提供了典型案例。武冈位于湖南西南部的丘陵地带,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量为1400.8毫米,“六山三田一分水”的农耕格局孕育出了楚湘文脉、稻作民俗、红色记忆交融的多样性文化产业资源,但是其资源散落度较高。蔚县位于冀西北的山间盆地,降雨量仅为380毫米,蔚县曾作为古代边塞重镇、军事要塞,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边塞题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量的边塞军事遗存——保存完好的345座明清古堡。

从产业基础看,武冈市“小作坊多、龙头企业少”,主攻水稻种植、卤菜加工两大传统产业,2023年出口总额达5066万美元,带动就业约5万人,“小作坊多、龙头企业少”是现实局面;蔚县“小作坊多、龙头企业少”,杂粮种植、手工艺品俱佳,其中剪纸年销售收入过亿、人数超3万的形成产业化规模,“小作坊多、龙头企业少”已然成为主导优势产业。不论武冈市还是蔚县都是立足于本地特色开展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对于产业模式的塑造功能。
产业筑基:差异化集群模式的构建
产业筑基是实现文化赋能的前提,武冈、蔚县则采用不同方向上的多元整合与稀缺深耕来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武冈依托农耕文化资源推进资源整合和集群化开发,在历史街区西直街打造一个古建筑,吃一盘武冈卤菜、听一段丝弦戏的招牌式业态——展示、体验相融合,节展期间日客流量近5万人次。将武冈的文化景点串成一条线,将主题为武冈行的12枚集邮品装进武冈博物馆,满足旅客短途、高频的出行习惯,将景区文物、传统建筑串联成一处集群化、游客易带走易体验的网红打卡地。开展“一村一品”示范创建行动,九塘村屈原文化节销售农产品20万元、木瓜桥村红色研学接待队伍30个、浪石村修复古建筑配套建设乡村旅游公路,打造三类具有历史型、红色型和民俗型不同类型村落协同发展的格局,卤菜产业打造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服务的“三统一”模式,吸纳小作坊加盟,截至目前2023年卤菜总产值48亿元,带动就业5万人,武冈丝弦年演出100余场,“卤菜+丝弦”是非遗产业的载体。
蔚县围绕边塞文化资源做文章,依托以剪纸为代表的品牌非遗实现了县经济快速发展,其中以剪纸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夜游古堡”链条,村里办起11家剪纸厂,带动364人脱贫,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全县剪纸年产值达到4亿元。把古堡资源植入和改造,用场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西古堡开发守城模拟、古装巡堡,年文旅收入超过2000万;暖泉古镇推出“夜游古堡”“夜游古堡”等项目,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打树花民俗结合实景演出《火树金花》提升品牌影响力,门票收入占古镇文旅总收入40%,游客又能拉动餐饮业、住宿业、文创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非遗保护利用为主导的非遗集群产业。
融合创新:价值拓展的路径差异
武冈重视“文化+”的各种不同业态跨界融合,而蔚县则重场景沉浸式、体验式。

武冈创新发展“文化+农业”,九塘村推出屈原研学、农事体验相结合产品,晏田乡桃花节加入丝弦汉服元素,预计为当地销售农产品增加50万元收入。“文化+工业”,卤菜行业运用自动流水线生产模式,联合直播带货帮助企业转换率达36%,并联合企业打造丝弦文创IP;“文化+服务业”,利用国潮快闪、灯光秀等新业态延长大豆坪假日旅游区游客停留时间到3.5小时,增加亲子水上项目、打造野奢露营地等手段丰富消费业态,打造综合型消费场所。
蔚县注重“古堡冰雪节”,提升体验的广度。剪纸工坊推出了古堡窗花体验项目,当年销售增加35%。《火树金花》加入了铁水冶炼观摩等环节,复游率达到20%。暖泉古镇开创了明代戍边生活沉浸式项目,与民宿结合给游客提供切身体验,西古堡充分利用影视剧IP,开展了军事研学活动,一年接待了50个批次。针对冬季短板,设法把“古堡冰雪节”打造成了“古堡冰雪节”的具体场景,将观光和民俗表演融入其中,2024年冬季游客数量增长了40%。
政策支持:类型化保障体系的构建
政策支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武冈实行协同型政策,设立卤菜专项基金180万元/年,兑现奖补资金1000万元/年,调动了社会资本力量加入街区、村落改造更新中来。通过推行“企业服务日”制度,帮助中小作坊,组建“门前十小”平台,每年组织开展7万余场文化活动等推动基层文化活起来。
蔚县采取聚焦型战略,通过立法,加大了对其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争取在2025年出台实施《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投资6000万元建打树花广场、建剪纸博物馆。设立1000万元文化传承专项资金,把剪纸列入职业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培训专业人才过千人,给予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一定税收和用地优惠,对非遗产品制定质量标准,发展电子商务渠道,完善产业生态。
产业赋能的深层价值:经济与精神协同提升
除此之外,文化产业还能助力经济增长,同时增强乡村的认同感以及向心力、凝聚能力等。
武冈市九塘村九成以上的村民为家乡的屈原文人而自豪,并且自愿传播屈原文化;木瓜桥村成立当地志愿者宣讲队;丝弦进入职业中专作为一门课程,并得到85%以上学员家长的认同。桃花节里超过六成村民参加了桃花志愿服务,在木瓜桥村出现矛盾纠纷同比下降了40%,这说明群众性的文化实践活动能影响乡风文明。

蔚县有剪纸、打树花等特色产业,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从业人员达到500余人,目前学徒是2019年的3倍;古堡修复时村民“修旧如旧”,纯属免费捐出旧砖;节日期间,每天服务人数在200人以上,村里有近九成的村民自觉地为乡亲们当起义务讲解员,“古堡文化宣讲队”成了村子里*受欢迎的一支队伍。
结论与启示
从地域性看,武冈属于自然禀赋高的多样性地区,而蔚县属于自然禀赋低的单一性区域。二者的结合点是:文化转化为产业动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业态融合和联动资源形成业态组合提高综合效益,场景沉浸和打造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基于本地特色和文化提炼挖掘适合政策措施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增效+居民参与的增收模式是路径选择;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武冈需要继续梳理提炼当地特色文化符号;蔚县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培育年轻人加入数字化和传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