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许翀睿:以青春之力架语言桥梁,用推普实践助乡村振兴

编辑:2025-10-11 16:48:00

分类:人物故事

阅读:9


“语言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乡村内生动力的‘钥匙’。当赣江源村的老人能用普通话跟外地游客说一句‘欢迎来漂流’,当铜锣湾社区的孩子用普通话朗诵客家童谣,当村民尝试用普通话直播卖白莲时,我知道我们的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真切切在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力量。”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学院专职副书记许翀睿,在谈及带领实践团赴赣州市石城县开展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暑期实践时,眼中满是欣慰。

2025年7月1日至21日,由许翀睿副书记担任指导老师的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蓝天启航实践团,从众多高校团队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 2000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石城县琴江镇铜锣湾社区及赣江源村,开展了为期三周的普通话推广、语言调研、产业融合实践活动。近日,我们在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学院办公室见到了许翀睿副书记,听他复盘这场跨越城乡的“语言帮扶”,解读推普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结,分享作为指导老师的思考与感悟。

缘起:为何选择“推普”?——从国家战略到乡村刚需,一场 “有备而来”的实践

笔者:许书记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专访。我们了解到,全国有948 所高校的2000支团队参与此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团能够成功入选,背后一定有充分的筹备和考量。请问*初发起这场实践时,您和团队是如何理解“推普”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的?为什么会选择赣江源村和铜锣湾社区作为实践地?

许翀睿:您好,其实这场实践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我们结合国家政策、乡村需求和学校特色,经过多轮讨论确定的。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认知:语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达80.72%,但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城乡差距”和“年龄鸿沟”——乡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偏远乡村,普通话普及率远低于城市;中老年群体的语言能力,更是跟不上乡村发展的需求。

我们航空制造学院一直强调“学以致用”,希望学生能把专业素养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去年我们就关注到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起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切口小、意义大”的实践方向:一方面,国家需要更多青年力量下沉乡村,弥补基层推普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每一项都离不开语言沟通——比如产业振兴中,村民要卖农产品、做旅游接待,不懂普通话就对接不了外地市场;人才振兴中,青壮年外出务工,语言障碍可能影响就业机会;文化振兴中,方言是文化根脉,但普通话是文化传播的“通用载体”,两者需要和谐共生。

至于选择赣江源村和铜锣湾社区,是我们前期做了“靶向调研”的结果。首先,石城县是赣南客家文化核心区之一,当地村民日常以客家方言交流,普通话使用场景非常有限,这是推普的“刚需区”;其次,赣江源村有个关键特点——依托“赣江源漂流”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但我们了解到,很多农家乐老板、漂流项目工作人员因为不会普通话,没法跟游客深入沟通,甚至会出现“游客问路线,村民答特产”的误解,这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也制约了产业发展;还有铜锣湾社区,作为县城周边的社区,既有留守儿童(学龄前缺乏普通话环境),也有留守老人(与外地子女沟通存在障碍),推普的需求很多元。

另外,我们还考虑到“校地对接”的可行性。前期我们联系了石城县团委、琴江镇政府,了解到当地已经开展过一些推普工作,但存在“专业指导不足”“活动不持续”的问题——比如政府组织过讲座,但村民觉得“枯燥”;学校要求老师用普通话授课,但孩子回家后还是说方言,语言环境没法巩固。这正好是我们可以发挥的优势:大学生团队有活力,能设计更接地气的活动;我们航空制造学院虽然主打工科,但在“组织协调”“细节执行”上有积累,能把推普活动做得更扎实。

*终,我们提交的实践方案里,明确了“三个聚焦”:聚焦重点人群(儿童、青壮年、老年人)、聚焦产业需求(旅游、农产品电商)、聚焦长效影响(不搞“一阵风”,要留下可复制的经验),这可能也是我们能入选的重要原因。

落地:推普如何“不走过场”?——从调研到实践,一场“分层施策”的语言帮扶

笔者:报告中提到,实践团还将推普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比如体验白莲种植和线上销售、考察赣江源漂流项目。这种“语言+产业”的模式,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您认为推普对乡村产业发展能起到哪些实际作用?

许翀睿:“语言+产业”是我们这次实践的“创新点”,也是我们希望能给当地留下的“长效价值”。因为我们意识到,单纯教普通话,村民可能“学了就忘”,但如果把语言和他们的“生计”结合起来,学习意愿会更强,*也更持久。

以白莲产业为例,石城县是“中国白莲之乡”,赣江源村很多村民靠种白莲为生,但之前主要是“线下批发”,利润低;近几年电商发展起来,村民想做线上销售,但语言成了障碍——比如直播时没法介绍产品,客服时没法回复外地客户的咨询。我们的做法是“沉浸式教学”:7月18日,我们跟村民一起去田里采摘白莲,从“采摘技巧”聊到“产品卖点”,再教他们用普通话表达这些卖点;下午回到村委会,我们用学生的手机做“模拟直播”,学生先示范,再让村民轮流上阵,针对他们的发音、表达进行指导。

我们还帮村民整理了“白莲销售普通话话术手册”,分“直播介绍”“客服沟通”“售后反馈”三个板块,比如“直播介绍”里写“我们的白莲每一颗都经过手工挑选,没有碎粒,泡发率高”;“客服沟通”里写“您放心,我们会尽快发货,运输过程中会做好保鲜”。现在村里的几个种植大户,已经能拿着手册做简单的直播了,虽然还不熟练,但至少“敢开口”了。

再说说赣江源漂流项目,这是当地的核心旅游资源,但从业者的普通话能力跟不上。7月19日,我们考察了漂流项目,跟工作人员聊发现,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跟游客介绍安全注意事项”“无法解答游客的问题”。比如有游客问“漂流全程多长时间”,工作人员用方言说 “一个钟头”,游客可能没听懂;有游客问“有没有儿童票”,工作人员可能答非所问。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跟漂流景区合作,设计了“旅游服务普通话培训课”,内容分三块:一是“安全话术”,比如“请穿好救生衣,不要站起来”;二是“咨询话术”,比如“儿童票身高要求是 1.2 米以上”;三是“推荐话术”,比如“漂流结束后可以去附近的农家乐尝尝白莲炖鸡”。我们还组织了“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游客,工作人员用普通话回应,现场纠正问题。景区负责人跟我说,培训后有游客反馈“工作人员更热情了,沟通也顺畅了”,这就是推普对产业的实际帮助。

其实推普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本质是“打破信息壁垒”:一方面,帮村民对接“外部市场”——无论是卖农产品还是做旅游,普通话能让他们跟外地客户、游客有效沟通,扩大市场范围;另一方面,帮产业提升“服务质量”——语言流畅了,服务体验就好了,客户回头率、口碑都会提升。这比单纯“送物资”更有长远价值,因为语言能力是村民自己的“资产”,学会了就能一直用。

挑战:实践中的“难”与“解”——从“形式主义”警惕到“长效机制”思考

笔者:在三周的实践中,团队肯定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报告中提到“实践周期有限”“团队专业经验不足”“宣传覆盖不够”,作为指导老师,您当时是如何带领团队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没有一些“踩过的坑”可以分享?

许翀睿:确实,困难比我们预期的多,每一个挑战都是一次“实战教学”,让学生学会“灵活调整”。

第一个挑战是“实践周期短”——三周时间,要调研、要开展活动、要出成果,时间非常紧张。比如我们原本计划给每个村开展3场讲座,但发现村民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我们就把“白天讲座”改成“晚上入户”;原本计划给儿童开展5天活动,但因为天气原因,有两天没法出门,我们就调整为“线上打卡”,让孩子每天用普通话读一段课文,发在微信群里,学生在线指导。

还有一个问题是“*巩固”——我们走了之后,村民会不会又回到“只说方言”的状态?为了应对这个,我们做了两个“留痕”工作:一是给当地村委会、学校留下了“推普资料包”,包括我们整理的话术手册、教学视频、活动方案,方便他们后续开展活动;二是建立了“线上沟通群”,把有学习意愿的村民拉进群,学生定期在群里分享普通话学习资源,解答问题。虽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坚持,但至少留下了“后续跟进”的渠道。

第二个挑战是“团队专业经验不足”——学生都是工科生,没有语言教学经验,一开始确实“摸不着头绪”。比如有个学生在给老人教普通话时,直接讲“声母、韵母”,老人听得一头雾水,后来我们及时叫停,跟学生说“老人不需要懂理论,只需要会说实用句子”,然后重新设计了“场景对话卡”,比如“买菜对话”“跟子女视频对话”,让老人对着卡片练,*立刻好了很多。

还有一次,学生组织儿童活动时,准备了“普通话朗诵比赛”,但孩子们觉得“太严肃”,参与度不高。我们就改成“方言转普通话”游戏 ——让孩子先说一句方言,再翻译成普通话,比如“食朝”翻译成“吃早饭”,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参与度一下子上来了。这件事也给我们一个教训:推普不能“想当然”,要站在村民的角度,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

第三个挑战是“宣传覆盖不够”——我们一开始只靠“入户通知”和“村委会广播”宣传活动,很多村民不知道,导致第一场讲座只来了15个人。后来我们调整了宣传方式:一是“借力当地资源”,让村干部带我们入户,因为村民更信任村干部;二是“用活动吸引”,比如在社区广场摆个“普通话咨询台”,带点小礼品(比如印有普通话常用语的扇子),村民来领礼品时,再跟他们介绍活动;三是“学生示范”,让学生在社区里用普通话交流,比如跟摊主买东西时用普通话,慢慢营造氛围。通过这些方法,后来的活动参与人数都在50人以上,*好了很多。

其实*大的“坑”是“形式主义”警惕——一开始有学生想“追求数据”,比如多填几份问卷、多拍几张照片,但我们及时纠正了这种想法,强调“推普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帮村民解决问题”。比如调研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赶进度,多跟村民聊天”;开展活动时,要求“不搞花架子,要让村民有收获”。只有这样,实践才有意义。

感悟: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从指导老师到学生,从城市到乡村

笔者:作为实践团的指导老师,这三周的实践对您而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一些瞬间,让您觉得“这场实践值得”?

许翀睿:*大的收获是“双向成长”——不仅是村民的成长,还有学生的成长,甚至是我自己的成长。

对我而言,之前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更多是“纸上谈兵”,通过这次实践,我才真正看到乡村的需求和潜力。比如赣江源村的村民,他们不是“不想进步”,而是“缺乏机会”——他们想做电商、想做旅游,但因为语言、技术等障碍,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比如铜锣湾社区的留守儿童,他们很聪明,只是缺乏普通话环境,需要有人引导。这让我意识到,高校老师不仅要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需求,把“小我”融入“大我”。

有两个瞬间让我觉得“这场实践值得”:一个是7月20日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文艺汇演,村民们主动上台表演节目,有位阿姨用普通话唱了一首《映山红》,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特别认真;有几个孩子用普通话朗诵了自己写的作文,讲的是“赣江源的变化”。台下的村民看得很投入,还有人跟着一起唱,那种“语言带来的共鸣”,让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

另一个瞬间是实践结束时,赣江源村的村主任跟我说:“之前我们也搞过推普,但都是‘听讲座’,村民听完就忘了;你们来了之后,用他们能懂的方式教,还跟他们的生活、工作结合起来,他们才真正愿意学。希望你们明年还来。”这句话是对我们实践的*大肯定,也让我更坚定了“深耕下去”的决心。

结语:推普不止步,振兴在路上

笔者:*后,想请您谈谈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望。您认为,要让推普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还需要哪些努力?

许翀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不是“孤军奋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村民共同努力。我觉得未来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让推普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比如把普通话普及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让地方政府更重视;出台政策支持高校、社会机构参与推普,比如给予资金补贴、项目支持;建立“推普人才库”,为基层提供专业指导。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不同乡村的产业特色、语言环境不一样,推普的重点也应该不一样——比如旅游型乡村,重点是旅游服务话术;农业型乡村,重点是农产品电商话术;民族地区,重点是“国家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和谐共生”。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推普才能“精准有效”。

第三,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推普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需要让村民看到普通话的“实际价值”——比如学会普通话能多赚钱、能跟子女更好沟通、能让孩子更有出息。同时,要尊重方言文化,不能把推普变成“消灭方言”,而是要让普通话和方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村民在保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也能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会继续带领学生深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领域,用我们的专业和热情,架起语言的桥梁,让更多乡村因为语言而焕发活力,让更多村民因为语言而实现梦想。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推普”一定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闪亮名片”。

后记:采访结束时,许翀睿副书记拿出手机,给我们看实践团的微信群——群里还在更新赣江源村的动态:村民分享自己的直播视频,学生在线指导;村委会发来儿童普通话打卡的照片,大家互相点赞。这场跨越城乡的“语言帮扶”,没有因为实践结束而停止,反而在持续发酵。正如许书记所说,推普不是“一阵风”,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乡村振兴也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方协同”的努力。当语言的壁垒被打破,当城乡的联结更紧密,乡村的未来,必将更可期。

Image

许翀睿:以青春之力架语言桥梁,用推普实践助乡村振兴

编辑:2025-10-11 16:48:00

分类:人物故事

阅读:10


“语言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乡村内生动力的‘钥匙’。当赣江源村的老人能用普通话跟外地游客说一句‘欢迎来漂流’,当铜锣湾社区的孩子用普通话朗诵客家童谣,当村民尝试用普通话直播卖白莲时,我知道我们的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真切切在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力量。”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学院专职副书记许翀睿,在谈及带领实践团赴赣州市石城县开展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暑期实践时,眼中满是欣慰。

2025年7月1日至21日,由许翀睿副书记担任指导老师的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蓝天启航实践团,从众多高校团队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 2000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石城县琴江镇铜锣湾社区及赣江源村,开展了为期三周的普通话推广、语言调研、产业融合实践活动。近日,我们在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学院办公室见到了许翀睿副书记,听他复盘这场跨越城乡的“语言帮扶”,解读推普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结,分享作为指导老师的思考与感悟。

缘起:为何选择“推普”?——从国家战略到乡村刚需,一场 “有备而来”的实践

笔者:许书记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专访。我们了解到,全国有948 所高校的2000支团队参与此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团能够成功入选,背后一定有充分的筹备和考量。请问*初发起这场实践时,您和团队是如何理解“推普”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的?为什么会选择赣江源村和铜锣湾社区作为实践地?

许翀睿:您好,其实这场实践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我们结合国家政策、乡村需求和学校特色,经过多轮讨论确定的。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认知:语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达80.72%,但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城乡差距”和“年龄鸿沟”——乡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偏远乡村,普通话普及率远低于城市;中老年群体的语言能力,更是跟不上乡村发展的需求。

我们航空制造学院一直强调“学以致用”,希望学生能把专业素养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去年我们就关注到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起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切口小、意义大”的实践方向:一方面,国家需要更多青年力量下沉乡村,弥补基层推普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每一项都离不开语言沟通——比如产业振兴中,村民要卖农产品、做旅游接待,不懂普通话就对接不了外地市场;人才振兴中,青壮年外出务工,语言障碍可能影响就业机会;文化振兴中,方言是文化根脉,但普通话是文化传播的“通用载体”,两者需要和谐共生。

至于选择赣江源村和铜锣湾社区,是我们前期做了“靶向调研”的结果。首先,石城县是赣南客家文化核心区之一,当地村民日常以客家方言交流,普通话使用场景非常有限,这是推普的“刚需区”;其次,赣江源村有个关键特点——依托“赣江源漂流”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但我们了解到,很多农家乐老板、漂流项目工作人员因为不会普通话,没法跟游客深入沟通,甚至会出现“游客问路线,村民答特产”的误解,这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也制约了产业发展;还有铜锣湾社区,作为县城周边的社区,既有留守儿童(学龄前缺乏普通话环境),也有留守老人(与外地子女沟通存在障碍),推普的需求很多元。

另外,我们还考虑到“校地对接”的可行性。前期我们联系了石城县团委、琴江镇政府,了解到当地已经开展过一些推普工作,但存在“专业指导不足”“活动不持续”的问题——比如政府组织过讲座,但村民觉得“枯燥”;学校要求老师用普通话授课,但孩子回家后还是说方言,语言环境没法巩固。这正好是我们可以发挥的优势:大学生团队有活力,能设计更接地气的活动;我们航空制造学院虽然主打工科,但在“组织协调”“细节执行”上有积累,能把推普活动做得更扎实。

*终,我们提交的实践方案里,明确了“三个聚焦”:聚焦重点人群(儿童、青壮年、老年人)、聚焦产业需求(旅游、农产品电商)、聚焦长效影响(不搞“一阵风”,要留下可复制的经验),这可能也是我们能入选的重要原因。

落地:推普如何“不走过场”?——从调研到实践,一场“分层施策”的语言帮扶

笔者:报告中提到,实践团还将推普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比如体验白莲种植和线上销售、考察赣江源漂流项目。这种“语言+产业”的模式,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您认为推普对乡村产业发展能起到哪些实际作用?

许翀睿:“语言+产业”是我们这次实践的“创新点”,也是我们希望能给当地留下的“长效价值”。因为我们意识到,单纯教普通话,村民可能“学了就忘”,但如果把语言和他们的“生计”结合起来,学习意愿会更强,*也更持久。

以白莲产业为例,石城县是“中国白莲之乡”,赣江源村很多村民靠种白莲为生,但之前主要是“线下批发”,利润低;近几年电商发展起来,村民想做线上销售,但语言成了障碍——比如直播时没法介绍产品,客服时没法回复外地客户的咨询。我们的做法是“沉浸式教学”:7月18日,我们跟村民一起去田里采摘白莲,从“采摘技巧”聊到“产品卖点”,再教他们用普通话表达这些卖点;下午回到村委会,我们用学生的手机做“模拟直播”,学生先示范,再让村民轮流上阵,针对他们的发音、表达进行指导。

我们还帮村民整理了“白莲销售普通话话术手册”,分“直播介绍”“客服沟通”“售后反馈”三个板块,比如“直播介绍”里写“我们的白莲每一颗都经过手工挑选,没有碎粒,泡发率高”;“客服沟通”里写“您放心,我们会尽快发货,运输过程中会做好保鲜”。现在村里的几个种植大户,已经能拿着手册做简单的直播了,虽然还不熟练,但至少“敢开口”了。

再说说赣江源漂流项目,这是当地的核心旅游资源,但从业者的普通话能力跟不上。7月19日,我们考察了漂流项目,跟工作人员聊发现,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跟游客介绍安全注意事项”“无法解答游客的问题”。比如有游客问“漂流全程多长时间”,工作人员用方言说 “一个钟头”,游客可能没听懂;有游客问“有没有儿童票”,工作人员可能答非所问。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跟漂流景区合作,设计了“旅游服务普通话培训课”,内容分三块:一是“安全话术”,比如“请穿好救生衣,不要站起来”;二是“咨询话术”,比如“儿童票身高要求是 1.2 米以上”;三是“推荐话术”,比如“漂流结束后可以去附近的农家乐尝尝白莲炖鸡”。我们还组织了“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游客,工作人员用普通话回应,现场纠正问题。景区负责人跟我说,培训后有游客反馈“工作人员更热情了,沟通也顺畅了”,这就是推普对产业的实际帮助。

其实推普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本质是“打破信息壁垒”:一方面,帮村民对接“外部市场”——无论是卖农产品还是做旅游,普通话能让他们跟外地客户、游客有效沟通,扩大市场范围;另一方面,帮产业提升“服务质量”——语言流畅了,服务体验就好了,客户回头率、口碑都会提升。这比单纯“送物资”更有长远价值,因为语言能力是村民自己的“资产”,学会了就能一直用。

挑战:实践中的“难”与“解”——从“形式主义”警惕到“长效机制”思考

笔者:在三周的实践中,团队肯定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报告中提到“实践周期有限”“团队专业经验不足”“宣传覆盖不够”,作为指导老师,您当时是如何带领团队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没有一些“踩过的坑”可以分享?

许翀睿:确实,困难比我们预期的多,每一个挑战都是一次“实战教学”,让学生学会“灵活调整”。

第一个挑战是“实践周期短”——三周时间,要调研、要开展活动、要出成果,时间非常紧张。比如我们原本计划给每个村开展3场讲座,但发现村民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我们就把“白天讲座”改成“晚上入户”;原本计划给儿童开展5天活动,但因为天气原因,有两天没法出门,我们就调整为“线上打卡”,让孩子每天用普通话读一段课文,发在微信群里,学生在线指导。

还有一个问题是“*巩固”——我们走了之后,村民会不会又回到“只说方言”的状态?为了应对这个,我们做了两个“留痕”工作:一是给当地村委会、学校留下了“推普资料包”,包括我们整理的话术手册、教学视频、活动方案,方便他们后续开展活动;二是建立了“线上沟通群”,把有学习意愿的村民拉进群,学生定期在群里分享普通话学习资源,解答问题。虽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坚持,但至少留下了“后续跟进”的渠道。

第二个挑战是“团队专业经验不足”——学生都是工科生,没有语言教学经验,一开始确实“摸不着头绪”。比如有个学生在给老人教普通话时,直接讲“声母、韵母”,老人听得一头雾水,后来我们及时叫停,跟学生说“老人不需要懂理论,只需要会说实用句子”,然后重新设计了“场景对话卡”,比如“买菜对话”“跟子女视频对话”,让老人对着卡片练,*立刻好了很多。

还有一次,学生组织儿童活动时,准备了“普通话朗诵比赛”,但孩子们觉得“太严肃”,参与度不高。我们就改成“方言转普通话”游戏 ——让孩子先说一句方言,再翻译成普通话,比如“食朝”翻译成“吃早饭”,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参与度一下子上来了。这件事也给我们一个教训:推普不能“想当然”,要站在村民的角度,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

第三个挑战是“宣传覆盖不够”——我们一开始只靠“入户通知”和“村委会广播”宣传活动,很多村民不知道,导致第一场讲座只来了15个人。后来我们调整了宣传方式:一是“借力当地资源”,让村干部带我们入户,因为村民更信任村干部;二是“用活动吸引”,比如在社区广场摆个“普通话咨询台”,带点小礼品(比如印有普通话常用语的扇子),村民来领礼品时,再跟他们介绍活动;三是“学生示范”,让学生在社区里用普通话交流,比如跟摊主买东西时用普通话,慢慢营造氛围。通过这些方法,后来的活动参与人数都在50人以上,*好了很多。

其实*大的“坑”是“形式主义”警惕——一开始有学生想“追求数据”,比如多填几份问卷、多拍几张照片,但我们及时纠正了这种想法,强调“推普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帮村民解决问题”。比如调研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赶进度,多跟村民聊天”;开展活动时,要求“不搞花架子,要让村民有收获”。只有这样,实践才有意义。

感悟: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从指导老师到学生,从城市到乡村

笔者:作为实践团的指导老师,这三周的实践对您而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一些瞬间,让您觉得“这场实践值得”?

许翀睿:*大的收获是“双向成长”——不仅是村民的成长,还有学生的成长,甚至是我自己的成长。

对我而言,之前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更多是“纸上谈兵”,通过这次实践,我才真正看到乡村的需求和潜力。比如赣江源村的村民,他们不是“不想进步”,而是“缺乏机会”——他们想做电商、想做旅游,但因为语言、技术等障碍,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比如铜锣湾社区的留守儿童,他们很聪明,只是缺乏普通话环境,需要有人引导。这让我意识到,高校老师不仅要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需求,把“小我”融入“大我”。

有两个瞬间让我觉得“这场实践值得”:一个是7月20日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文艺汇演,村民们主动上台表演节目,有位阿姨用普通话唱了一首《映山红》,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特别认真;有几个孩子用普通话朗诵了自己写的作文,讲的是“赣江源的变化”。台下的村民看得很投入,还有人跟着一起唱,那种“语言带来的共鸣”,让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

另一个瞬间是实践结束时,赣江源村的村主任跟我说:“之前我们也搞过推普,但都是‘听讲座’,村民听完就忘了;你们来了之后,用他们能懂的方式教,还跟他们的生活、工作结合起来,他们才真正愿意学。希望你们明年还来。”这句话是对我们实践的*大肯定,也让我更坚定了“深耕下去”的决心。

结语:推普不止步,振兴在路上

笔者:*后,想请您谈谈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望。您认为,要让推普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还需要哪些努力?

许翀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不是“孤军奋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村民共同努力。我觉得未来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让推普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比如把普通话普及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让地方政府更重视;出台政策支持高校、社会机构参与推普,比如给予资金补贴、项目支持;建立“推普人才库”,为基层提供专业指导。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不同乡村的产业特色、语言环境不一样,推普的重点也应该不一样——比如旅游型乡村,重点是旅游服务话术;农业型乡村,重点是农产品电商话术;民族地区,重点是“国家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和谐共生”。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推普才能“精准有效”。

第三,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推普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需要让村民看到普通话的“实际价值”——比如学会普通话能多赚钱、能跟子女更好沟通、能让孩子更有出息。同时,要尊重方言文化,不能把推普变成“消灭方言”,而是要让普通话和方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村民在保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也能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会继续带领学生深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领域,用我们的专业和热情,架起语言的桥梁,让更多乡村因为语言而焕发活力,让更多村民因为语言而实现梦想。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推普”一定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闪亮名片”。

后记:采访结束时,许翀睿副书记拿出手机,给我们看实践团的微信群——群里还在更新赣江源村的动态:村民分享自己的直播视频,学生在线指导;村委会发来儿童普通话打卡的照片,大家互相点赞。这场跨越城乡的“语言帮扶”,没有因为实践结束而停止,反而在持续发酵。正如许书记所说,推普不是“一阵风”,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乡村振兴也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方协同”的努力。当语言的壁垒被打破,当城乡的联结更紧密,乡村的未来,必将更可期。

Image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

Image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Image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