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华•凤山共建“龙凤就业+”劳务品牌— 跨省劳务协作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实践
编辑:2025-10-11 19:44:12
分类:振兴论坛
阅读:14次
【摘要】
为破解广西凤山县“出不去、干不了、稳不住、过不好”的就业困境,深圳市龙华区携手凤山创新打造“龙凤就业+”劳务品牌,通过搭建服务平台、精准链接资源、优化保障体系,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跨省劳务协作新模式。截至2024年底,累计链接企业3000余家,提供岗位11万余个,带动9000余人稳定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占比超35%,人均年收入增速达12.07%,获评“粤桂协作促进就业贡献奖”“2023年度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等荣誉,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范例。
一、案例背景:喀斯特山区的就业突围需求
凤山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山多地少、交通不便,16.24万常住人口中适龄劳动力有10.68万,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达7.67万人,外出务工占比超71.8%,但传统“熟人帮带”模式存在三大痛点:
(一)信息不对称: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技能匹配错位,“游击式”招聘导致就业稳定性差;
(二)技能单一化:脱贫劳动力多缺乏专业技能,家政、电商等热门岗位适配度不足;
(三)服务碎片化:维权保障、子女关爱等后续支持缺失,务工人员“留岗难”问题突出。

2018年,龙华区依托粤桂协作机制,以“就业增收”为核心,与凤山共建“龙凤就业+”服务平台,探索劳务品牌化、服务全周期化的协作路径。
二、做法成效:构建“三维一体”劳务协作体系
(一)搭建精准化服务平台,破解“出不去”难题
1.阵地化驻点服务:设立“1+4”劳务协作工作站(凤山本地+南宁、广州、深圳、海南驻外站点),形成“需求收集—岗位匹配—输送跟踪”闭环。2025年通过“点对点”专车输送3604人,其中脱贫人口1113人。
2.数字化信息赋能:开发劳动力动态管理系统,采集约13万劳动力数据,实现“企业用工分类查询+劳动者需求精准推送”。通过云端招聘达成就业意向,打破地域限制。
3.社会化资源整合: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运营,链接深圳企业实施“一企一招聘”,如与龙华区电子厂合作定向培养技工,2024年新增合作企业568家,提供岗位2.5万个。

(二)打造全周期赋能链条,解决“干不了”困境
1.定制化技能培训:聚焦“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品牌项目,开展电工、育婴师、电商直播等培训,覆盖约2800人次,其中527名脱贫劳动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化规划指导:为学生群体开展职业兴趣测评3311人,组织创业就业达人分享会,培育致富带头人27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83万元,带动685人本地就业。
3.特色化产业联动:挖掘凤山蓝衣壮民族服饰、茶油加工等非遗资源,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就业+文化传承”融合,拓宽本地就业渠道。
(三)完善人性化保障网络,巩固“稳得住”成果
1.维权服务“绿色通道”:在工作站设立法律援助部,累计为254人次提供维权咨询,协调解决欠薪、工伤纠纷109件,挽回经济损失468.41万元。
2.关爱服务“暖心工程”:针对“三留守”人员开展心理咨询、社区融入活动120余场,服务2500余人次;组建170人就业指导师队伍,提供“一对一”跟踪服务。
3.政策激励“双向驱动”:落实跨省务工交通补贴、稳岗补助、帮扶车间补贴等政策,每年投入广东财政帮扶资金约70万元,年均覆盖脱贫劳动力2000余人。

三、经验启示:劳务品牌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路径
(一)机制创新是核心:通过“政府+企业+社工”三方协作,变“输血”为“造血”,形成可复制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长效化帮扶”模式。
(二)精准服务是关键:从“粗放式输送”转向“精细化匹配”,通过数据赋能和技能定制,实现劳动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三)品牌建设是抓手:以“龙凤就业+”为纽带,既带动劳动力输出增收,又反哺本地产业发展,构建“就业—增收—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深化技能培训精准度:聚焦深圳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计划2025年新增技能培训800人次,持证率提升至90%。
(二)拓展品牌服务领域:推动“就业+电商”“就业+旅游”融合,培育1到两个乡村特色劳务子品牌,带动更多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三)强化数据平台效能:升级劳动力信息系统,接入粤港澳大湾区用工市场数据,实现跨区域岗位实时匹配。
龙华•凤山共建“龙凤就业+”劳务品牌— 跨省劳务协作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实践
编辑:2025-10-11 19:44:12
分类:振兴论坛
阅读:15次
【摘要】
为破解广西凤山县“出不去、干不了、稳不住、过不好”的就业困境,深圳市龙华区携手凤山创新打造“龙凤就业+”劳务品牌,通过搭建服务平台、精准链接资源、优化保障体系,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跨省劳务协作新模式。截至2024年底,累计链接企业3000余家,提供岗位11万余个,带动9000余人稳定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占比超35%,人均年收入增速达12.07%,获评“粤桂协作促进就业贡献奖”“2023年度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等荣誉,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范例。
一、案例背景:喀斯特山区的就业突围需求
凤山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山多地少、交通不便,16.24万常住人口中适龄劳动力有10.68万,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达7.67万人,外出务工占比超71.8%,但传统“熟人帮带”模式存在三大痛点:
(一)信息不对称: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技能匹配错位,“游击式”招聘导致就业稳定性差;
(二)技能单一化:脱贫劳动力多缺乏专业技能,家政、电商等热门岗位适配度不足;
(三)服务碎片化:维权保障、子女关爱等后续支持缺失,务工人员“留岗难”问题突出。

2018年,龙华区依托粤桂协作机制,以“就业增收”为核心,与凤山共建“龙凤就业+”服务平台,探索劳务品牌化、服务全周期化的协作路径。
二、做法成效:构建“三维一体”劳务协作体系
(一)搭建精准化服务平台,破解“出不去”难题
1.阵地化驻点服务:设立“1+4”劳务协作工作站(凤山本地+南宁、广州、深圳、海南驻外站点),形成“需求收集—岗位匹配—输送跟踪”闭环。2025年通过“点对点”专车输送3604人,其中脱贫人口1113人。
2.数字化信息赋能:开发劳动力动态管理系统,采集约13万劳动力数据,实现“企业用工分类查询+劳动者需求精准推送”。通过云端招聘达成就业意向,打破地域限制。
3.社会化资源整合: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运营,链接深圳企业实施“一企一招聘”,如与龙华区电子厂合作定向培养技工,2024年新增合作企业568家,提供岗位2.5万个。

(二)打造全周期赋能链条,解决“干不了”困境
1.定制化技能培训:聚焦“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品牌项目,开展电工、育婴师、电商直播等培训,覆盖约2800人次,其中527名脱贫劳动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化规划指导:为学生群体开展职业兴趣测评3311人,组织创业就业达人分享会,培育致富带头人27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83万元,带动685人本地就业。
3.特色化产业联动:挖掘凤山蓝衣壮民族服饰、茶油加工等非遗资源,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就业+文化传承”融合,拓宽本地就业渠道。
(三)完善人性化保障网络,巩固“稳得住”成果
1.维权服务“绿色通道”:在工作站设立法律援助部,累计为254人次提供维权咨询,协调解决欠薪、工伤纠纷109件,挽回经济损失468.41万元。
2.关爱服务“暖心工程”:针对“三留守”人员开展心理咨询、社区融入活动120余场,服务2500余人次;组建170人就业指导师队伍,提供“一对一”跟踪服务。
3.政策激励“双向驱动”:落实跨省务工交通补贴、稳岗补助、帮扶车间补贴等政策,每年投入广东财政帮扶资金约70万元,年均覆盖脱贫劳动力2000余人。

三、经验启示:劳务品牌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路径
(一)机制创新是核心:通过“政府+企业+社工”三方协作,变“输血”为“造血”,形成可复制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长效化帮扶”模式。
(二)精准服务是关键:从“粗放式输送”转向“精细化匹配”,通过数据赋能和技能定制,实现劳动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三)品牌建设是抓手:以“龙凤就业+”为纽带,既带动劳动力输出增收,又反哺本地产业发展,构建“就业—增收—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深化技能培训精准度:聚焦深圳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计划2025年新增技能培训800人次,持证率提升至90%。
(二)拓展品牌服务领域:推动“就业+电商”“就业+旅游”融合,培育1到两个乡村特色劳务子品牌,带动更多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三)强化数据平台效能:升级劳动力信息系统,接入粤港澳大湾区用工市场数据,实现跨区域岗位实时匹配。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