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碱地里的小柿子 *乡村振兴密码
编辑:2025-10-11 19:44:58
分类:振兴论坛
阅读:9次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实践中,河北港口集团驻张北县公会镇落花营村工作队积极引进培育坝上碱地西红柿支柱产业,引领帮助落花营村从曾经的省级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现在村集体收入百万元村,脱贫户人均收入18573.3元,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走上了一条前程似锦的致富路。落花营村蝶变轨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学可鉴的鲜活经验。
背景与起因
落花营村位于张北县公会镇西南四公里处,下辖落花营,老和房,胡独地3个自然村,共计420户,945人。在村常住户102户177人,60岁以上142人,占常住人口的80.23%。脱贫户134户241人,防返贫监测户8户17人,其中胡独地于2019年空心村治理已经拆除。全村占地面积2.5万亩,草滩15112亩,耕地面积5752亩,其中有水浇地1990亩。主要农作物有莜麦、亚麻、土豆等。自古坝上苦寒盐碱之地,稼穑艰难。一是自然条件艰苦。面临坝上高寒、土地盐碱贫瘠、干旱少雨、每年仅有100天左右的无霜期,平均海拔1400多米,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2℃,年平均7及以上大风日天数30天左右,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传统种植的莜麦、胡麻等农作物亩产仅四五十公斤,毛收入不到200 元,扣除投入成本纯收入不足百元,一度成为这里百姓致富的拦路虎。三是技术人才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青壮年较少,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四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村民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过度依赖政府。
举措与实践
党建引领把准乡村振兴方向盘。驻村工作队做到“三个清楚”,即:清楚村里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清楚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差距,清楚要实现的目标要求。为谋划发展适合落花营村实际的农业产业,驻村工作队坚持调研开路,多渠道开拓乡村振兴新产业。先后带领村两委成员赴承德平泉益农、廊坊永清、张北后大营滩村、张北德胜村、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等地观摩调研学习,考察西红柿等农产品的育苗、种植及销售情况,拓展眼界和思路。参加了中国农科院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培训和坝上高原冷凉区首个蔬菜种植全程无人化农场现场调研、对河北省17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前期调研等。通过与村“两委”的思路碰撞,确定了“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打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引擎”的发展思路,以及特色产业园区托底、招商经营流转土地的发展方向。
西红柿是全球消费*多的果蔬之一,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较高,落花营村地处坝上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属盐碱性,适合种植西红柿。驻村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时提出的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打造张北西红柿特色种植基地有利契机,因地制宜,积极谋划,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将西红柿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张北县公会镇落花营村碱地西红柿大棚园区。
2022年,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并引进了秦皇岛和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方,注入资金25万元,实验性开展西红柿大棚新品种种植及销售,在此期间,工作队配合和大环保有限公司派驻人员从西红柿品种选择、种植技术以拓展及销售渠道几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作,自2022年初开始,陆续前往秦皇岛、廊坊等西红柿种植基地开展选种工作,同时对京津冀等地批发市场进行前期调研,深入了解口感型西红柿的市场销售渠道和包括售价、销量、历年价格走势等重要数据,落花营碱地种出的“老北京”、“甜脆脆”高品质西红柿全年销售60000余斤,深受京津冀市场消费者欢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村民打工收入13万余元。
致富门路打开后,驻村工作队积极推动碱地西红柿特色产业提档升级。2023年,在原有15个大棚的基础上,通过改造西瓜大棚,增加了46个西红柿种植大棚,村民打工收入达到40万元左右。2024年增加到121个大棚,2025年增加到205个大棚,是初始西红柿大棚数量的14倍。为提高西红柿的种植技术,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针对难题,协调专家提供技术支撑、改善土壤环境、优化种植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为村民开辟更多增收渠道。
成效与反响
每年,村集体大棚租金32.5万元,村民流转土地年租金收入9500元,本村和周边村庄30多名村民到西红柿大棚务工,实现工资收入40多万元,特色产业让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由于落花营西红柿具有*的口感,深深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在京津冀地区成功打造出了“落花营碱地西红柿”品牌。《河北张北:“小柿子”带来的“大变化”》《坝上金秋收获忙,喜看张北好“丰”景》《富贵瓜果香漫盐碱地》《张北县:苦碱地里小柿子,种出甜美小日子》等一些新闻稿件先后被《学习强国》《河北日报客户端》《张家口日报》《河山新闻》和张家口网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和播出。2023年10月11日,河北日报刊登的《张北县:扎实开展“六进”宣传活动》介绍了落花营驻村工作队从拔穷根到扎富根,驻村宣讲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2024年7月24日,河北日报三版刊登了《碱地西红柿俏销京津》。2025年5月29日,河北共产党员网刊登了落花营驻村工作队*经验。在特色西红柿产业带动下,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里还申请了“落花营”商标,持续做大擦亮张北落花营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同时,也带动了落花营大棚产业园区500多万斤西兰花、卷心菜、茼蒿等多品类农产品的销售。
启示与思考
一是党建领航聚合力,把准乡村振兴“方向盘”。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通过强化党建引领,队伍强起来,人心聚起来,驻村工作队多措并举,建强村党组织,开展“三抓三提”活动,村党支部被评为公会镇优秀党支部;开展“亮比评”活动,锻造一支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的党员干部队伍,成为落花营村做强特色产业和强村富民的主心骨。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战斗堡垒,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的土壤特点和资源禀赋,以种适地,向盐碱地要效益,精准确定了碱地西红柿产业发展赛道,摆脱了各地区之间同质化、低端化的恶性竞争,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二是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打造发展引擎。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集体收入的支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开展“培植落花营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攻坚行动,积极探索“村商共建、资产盘活、以园带农”等增长渠道,以打造张北落花营碱地西红柿示范基地为契机,遵循“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不断拓展“因地制宜、资源整合、报团发展、富民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突出碱地西红柿特色产业带动,成功打造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引擎”。
三是借力全媒体宣传优势,赋能乡村品牌建设,*乡村振兴新动能。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河北日报、张家口日报等党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已成为连接乡村与世界的重要桥梁。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迅速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驻村工作队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全媒体手段打造落花营碱地西红柿品牌。 近年来,《学习强国》《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河山新闻》《张家口广播电视台》《张家口网络电视台》、《美丽张北微信公众号》《张北县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等多家新闻媒体和高浏览量微信公众号分别以图文、视频等多元化形式,高频次曝光宣传展示了落花营村发展主导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三农故事,明确品牌定位,突出了落花营坝上碱地西红柿“高海拔、高光照、昼夜温差大、虫害少、无污染、盐碱地和小时候的味道”等高品质与稀缺性,仅河北日报集团新媒体用户已超过1.2亿,吸引了各地消费者和客商的大量关注,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口碑,积极助力落花营碱地西红柿及其他多品类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京津冀和全国,为乡村振兴贡献强大力量。
四是从“输血式”扶持到“造血式”发展。在落花营村发展西红柿主导产业初始阶段,针对各地批发市场受疫情影响原计划对接销售渠道受阻,为解决贫困群众燃眉之急,巩固脱贫成果,驻村工作队紧急请示河北港口集团实施消费扶贫,通过工会购买、扶贫产品推介会、驻村工作队为帮扶产品代言、基层帮扶单位助销、向职工发出消费扶贫倡议书、职工食堂建立消费扶贫专柜等多措并举,及时解决了西红柿“卖难”问题、落花营总产量69741斤,集团消费36005斤,驻村工作队帮销25241斤,实现村集体收入216339元。为避免乡村产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和长期依赖外部扶持缺乏内生动力的风险,驻村工作队积极推进从“输血式”扶持到“造血式”发展转变,带领村两委、承包商户、村农技专家先后参加“张家口好礼和乡村土特产”展销会,张家口市发改委在北京新发地举办的张家口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及农产品展销会向相关电商、冷链物流企业、国家省市各级媒体推广落花营碱地西红柿,与新发地供应链公司、龙头果蔬批发企业和京津冀重点客商对接,建立了覆盖京津冀地区及周边的稳定供货机制,适应了市场需要,在落花营碱地西红柿从*初6万余斤年产量到目前50余万斤年产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依然连续多年产销两旺、供不应求。
苦碱地里的小柿子 *乡村振兴密码
编辑:2025-10-11 19:44:58
分类:振兴论坛
阅读:10次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实践中,河北港口集团驻张北县公会镇落花营村工作队积极引进培育坝上碱地西红柿支柱产业,引领帮助落花营村从曾经的省级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现在村集体收入百万元村,脱贫户人均收入18573.3元,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走上了一条前程似锦的致富路。落花营村蝶变轨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学可鉴的鲜活经验。
背景与起因
落花营村位于张北县公会镇西南四公里处,下辖落花营,老和房,胡独地3个自然村,共计420户,945人。在村常住户102户177人,60岁以上142人,占常住人口的80.23%。脱贫户134户241人,防返贫监测户8户17人,其中胡独地于2019年空心村治理已经拆除。全村占地面积2.5万亩,草滩15112亩,耕地面积5752亩,其中有水浇地1990亩。主要农作物有莜麦、亚麻、土豆等。自古坝上苦寒盐碱之地,稼穑艰难。一是自然条件艰苦。面临坝上高寒、土地盐碱贫瘠、干旱少雨、每年仅有100天左右的无霜期,平均海拔1400多米,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2℃,年平均7及以上大风日天数30天左右,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传统种植的莜麦、胡麻等农作物亩产仅四五十公斤,毛收入不到200 元,扣除投入成本纯收入不足百元,一度成为这里百姓致富的拦路虎。三是技术人才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青壮年较少,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四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村民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过度依赖政府。
举措与实践
党建引领把准乡村振兴方向盘。驻村工作队做到“三个清楚”,即:清楚村里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清楚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差距,清楚要实现的目标要求。为谋划发展适合落花营村实际的农业产业,驻村工作队坚持调研开路,多渠道开拓乡村振兴新产业。先后带领村两委成员赴承德平泉益农、廊坊永清、张北后大营滩村、张北德胜村、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等地观摩调研学习,考察西红柿等农产品的育苗、种植及销售情况,拓展眼界和思路。参加了中国农科院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培训和坝上高原冷凉区首个蔬菜种植全程无人化农场现场调研、对河北省17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前期调研等。通过与村“两委”的思路碰撞,确定了“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打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引擎”的发展思路,以及特色产业园区托底、招商经营流转土地的发展方向。
西红柿是全球消费*多的果蔬之一,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较高,落花营村地处坝上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属盐碱性,适合种植西红柿。驻村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时提出的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打造张北西红柿特色种植基地有利契机,因地制宜,积极谋划,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将西红柿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张北县公会镇落花营村碱地西红柿大棚园区。
2022年,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并引进了秦皇岛和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方,注入资金25万元,实验性开展西红柿大棚新品种种植及销售,在此期间,工作队配合和大环保有限公司派驻人员从西红柿品种选择、种植技术以拓展及销售渠道几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作,自2022年初开始,陆续前往秦皇岛、廊坊等西红柿种植基地开展选种工作,同时对京津冀等地批发市场进行前期调研,深入了解口感型西红柿的市场销售渠道和包括售价、销量、历年价格走势等重要数据,落花营碱地种出的“老北京”、“甜脆脆”高品质西红柿全年销售60000余斤,深受京津冀市场消费者欢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村民打工收入13万余元。
致富门路打开后,驻村工作队积极推动碱地西红柿特色产业提档升级。2023年,在原有15个大棚的基础上,通过改造西瓜大棚,增加了46个西红柿种植大棚,村民打工收入达到40万元左右。2024年增加到121个大棚,2025年增加到205个大棚,是初始西红柿大棚数量的14倍。为提高西红柿的种植技术,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针对难题,协调专家提供技术支撑、改善土壤环境、优化种植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为村民开辟更多增收渠道。
成效与反响
每年,村集体大棚租金32.5万元,村民流转土地年租金收入9500元,本村和周边村庄30多名村民到西红柿大棚务工,实现工资收入40多万元,特色产业让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由于落花营西红柿具有*的口感,深深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在京津冀地区成功打造出了“落花营碱地西红柿”品牌。《河北张北:“小柿子”带来的“大变化”》《坝上金秋收获忙,喜看张北好“丰”景》《富贵瓜果香漫盐碱地》《张北县:苦碱地里小柿子,种出甜美小日子》等一些新闻稿件先后被《学习强国》《河北日报客户端》《张家口日报》《河山新闻》和张家口网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和播出。2023年10月11日,河北日报刊登的《张北县:扎实开展“六进”宣传活动》介绍了落花营驻村工作队从拔穷根到扎富根,驻村宣讲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2024年7月24日,河北日报三版刊登了《碱地西红柿俏销京津》。2025年5月29日,河北共产党员网刊登了落花营驻村工作队*经验。在特色西红柿产业带动下,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里还申请了“落花营”商标,持续做大擦亮张北落花营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同时,也带动了落花营大棚产业园区500多万斤西兰花、卷心菜、茼蒿等多品类农产品的销售。
启示与思考
一是党建领航聚合力,把准乡村振兴“方向盘”。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通过强化党建引领,队伍强起来,人心聚起来,驻村工作队多措并举,建强村党组织,开展“三抓三提”活动,村党支部被评为公会镇优秀党支部;开展“亮比评”活动,锻造一支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的党员干部队伍,成为落花营村做强特色产业和强村富民的主心骨。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战斗堡垒,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的土壤特点和资源禀赋,以种适地,向盐碱地要效益,精准确定了碱地西红柿产业发展赛道,摆脱了各地区之间同质化、低端化的恶性竞争,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二是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打造发展引擎。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集体收入的支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开展“培植落花营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攻坚行动,积极探索“村商共建、资产盘活、以园带农”等增长渠道,以打造张北落花营碱地西红柿示范基地为契机,遵循“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不断拓展“因地制宜、资源整合、报团发展、富民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突出碱地西红柿特色产业带动,成功打造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引擎”。
三是借力全媒体宣传优势,赋能乡村品牌建设,*乡村振兴新动能。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河北日报、张家口日报等党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已成为连接乡村与世界的重要桥梁。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迅速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驻村工作队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全媒体手段打造落花营碱地西红柿品牌。 近年来,《学习强国》《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河山新闻》《张家口广播电视台》《张家口网络电视台》、《美丽张北微信公众号》《张北县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等多家新闻媒体和高浏览量微信公众号分别以图文、视频等多元化形式,高频次曝光宣传展示了落花营村发展主导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三农故事,明确品牌定位,突出了落花营坝上碱地西红柿“高海拔、高光照、昼夜温差大、虫害少、无污染、盐碱地和小时候的味道”等高品质与稀缺性,仅河北日报集团新媒体用户已超过1.2亿,吸引了各地消费者和客商的大量关注,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口碑,积极助力落花营碱地西红柿及其他多品类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京津冀和全国,为乡村振兴贡献强大力量。
四是从“输血式”扶持到“造血式”发展。在落花营村发展西红柿主导产业初始阶段,针对各地批发市场受疫情影响原计划对接销售渠道受阻,为解决贫困群众燃眉之急,巩固脱贫成果,驻村工作队紧急请示河北港口集团实施消费扶贫,通过工会购买、扶贫产品推介会、驻村工作队为帮扶产品代言、基层帮扶单位助销、向职工发出消费扶贫倡议书、职工食堂建立消费扶贫专柜等多措并举,及时解决了西红柿“卖难”问题、落花营总产量69741斤,集团消费36005斤,驻村工作队帮销25241斤,实现村集体收入216339元。为避免乡村产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和长期依赖外部扶持缺乏内生动力的风险,驻村工作队积极推进从“输血式”扶持到“造血式”发展转变,带领村两委、承包商户、村农技专家先后参加“张家口好礼和乡村土特产”展销会,张家口市发改委在北京新发地举办的张家口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及农产品展销会向相关电商、冷链物流企业、国家省市各级媒体推广落花营碱地西红柿,与新发地供应链公司、龙头果蔬批发企业和京津冀重点客商对接,建立了覆盖京津冀地区及周边的稳定供货机制,适应了市场需要,在落花营碱地西红柿从*初6万余斤年产量到目前50余万斤年产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依然连续多年产销两旺、供不应求。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

主 办: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总 编: 孙丽娟
副总编: 马宏泰
电话:195-0351-0668、131-3336-5974
地址:太原解放路东仓巷甲4号办公大楼

版权所有: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 备案号:晋ICP备****号




